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

科學職人與世界對話的三個層次


數週前,得知有一場網路個人品牌工作坊其中一堂課寫什麼?如何寫?」,特別讓我好奇。

身為一位平凡的醫師,想要在網路上開闢一小塊園地耕種時,很容易發現一件事實:自己既沒有吳妮民 的生花妙筆,也沒有綠角深厚的投資功力,換句話說,沒有第二專長。那麼是不是只能操持本業,把專業知識傳遞給普羅大眾?對其他領域,我們有資格 說嘴 做出貢獻嗎?

幸好,光是精神科的專業,似乎就可以跟任何社會事件對話。反過來說,放射科醫師,就只能和影像對話嗎?(才怪,有的人還不是一樣超多話)

其實,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:不一定。因為,每位醫師,都有另一個角色定位:科學職人。多年科學訓練,精鍊過的「分析歸納」能力,就是與世界對話的最佳工具。

多方觀摩之後,我認為科學職人與世界對話,至少有下列三個層次。



用剪刀對話


第一個層次,就是用剪刀,精心剪裁,巧思連接。讓原本雜亂過剩的資訊,成為網路上輕巧的小品文章。

最簡便的方式,就是轉貼。沒有評語的轉貼,基本上只能充充版面。像我的朋友,與身心靈對話的郭醫師,忙碌起來也是會轉貼文章,讓自己偷懶。

再多一點工夫,就是去拮取精華。例如,那些電影教我的事,圖文並茂,資訊量恰當,入口即化。一張電影劇照,一句雋永台詞,讓人輕鬆回味,沒有負擔。一句入魂,切中要點,正是科學的基本訓練。

再多費心一點,是做到整理分類。例如,成名部落客酪梨壽司想要回台南吃小吃 ,登高一呼,就能快速搜集大量資訊。再經過慧心剪裁,馬上就能完成極具參考性的文章。我們沒有一呼百應的能力,但我們有google這項工具,有文獻回顧的訓練,一樣能夠快速完成。

這些剪貼而來的文字,有什麼可觀之處?首先,原本的內容有價值,剪貼本就有深度。其次,限量版的內容,必然引人注目(例如傳說中的兩堂簡報課匯整心得)。最後,剪輯者的眼光,也很重要;剪貼的內容,正是靜靜地傳達這位編輯的品味、價值觀、以及個人品牌。


和內容對話


事實上,做為一位科學職人,不會甘於只有複製貼上。做學問時,習於評論文獻,網路悠遊時,也會想要發表自己的意見。

這裡的做法,是固守自己的專業,並且做出科學性的邏輯論證。然後,和其他領域的文章、故事、演講、作品、社會事件......等等內容,做豐富的對話。

第一個好處,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,更容易掌握理論基礎,有可能做出更堅實的論證。像是人渣文本的倫理學 相關文章,當他從倫理學切入評論社會事件時,我們即使不認同他的立場,也可能會信服倫理學的論證。

例如,一群精神科醫師,組成科學的精神科醫師 隊伍,致力於提供可信的精神醫學資訊,並試圖糾正種種錯誤的流言。引用許多文獻,顯然是「有料」,若能兼顧「有趣」就更好。於是另一群精神科醫師,發掘出引人興趣的診間故事;藉由人生百態,帶出生活化的精神醫學知識。我的朋友郭醫師,就駐守在這間精神科醫師們的看診室

第二個好處,當你能掌握分析歸納、邏輯論證的技巧之後,能夠對話的材料絕對是源源不絕。

兼顧「有種、有趣、有料」,正是羅振宇脫口秀「羅輯思維 」的口號。而羅輯思維每日語音,就靠這種對話方式,產出大量的內容。羅胖每天風雨無阻,自錄一分鐘的引言放送,會員回傳以後可以獲得一篇有料的文章,文章後頭再附贈大家幾句精妙的總結。想想,這雖然也是極不容易,但總比每日撰寫一篇原創性的部落格文章,更容易達成。


與脈絡對話


最後一種,可就困難了。當我們去讀一篇文章、聽一場演講、欣賞一個作品,除了吸收它的內容之外,某些科學職人還會去思考別的問題。「他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?」「社會、政治、經濟、文化......種種力量有何影響?」「這份作品在他個人生涯當中扮演什麼角色?」「呈現這份作品之後,社會有何回響,又會對他造成什麼改變?」

譬如,蔡依橙身為影像科醫師,看完張藝謀的作品「印象西湖」之後,不只評論影像美學。在他寫的這篇印象西湖演什麼」當中,觀察對話的對象,是作品背後的脈絡、是作者的人生。

這類的對話方式,比起前面各種做法,需要更多的浸淫投入、更長時間的準備工夫。這樣做有意義嗎?至少,我認為這樣做,是鍛練眼界的好方法,而且更進一步呈現出自己所受過的優良科學訓練。

在科學訓練當中,我們會去瞭解一個理論流派的演進歷史、論辯過程、前後脈絡,然後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。當我們把這種爬梳脈絡、辯證對話的能力,拿來和世界對話時,或許是走出學術象牙塔、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一種途徑。

不只是為了寫部落格而已,我想,這也是科學職人和這個世界之間,一種更好的交流方式。




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Evernote 能成為失智大腦的外掛軟體嗎 ?


Evernote 是一種號稱「幫你記住一切」的筆記軟體。

我在 Evernote進階活用的書籍當中,看到一段話很有意思。大意是:Evernote這個軟體可以超方便地進行「編碼」、「儲存」、「提取」。

這正是我們人類的「記憶流程」!

Evernote 搭配那些可以接受訊息進而編碼的工具:相機就是我們的眼,錄音就是我們的耳,手寫和打字就是我們的閱讀。Evernote 的搜尋工具:標籤、關鍵字搜尋。

差別在於「儲存」這一步。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素材時,眼睛接受的訊息編碼成為文字意義,進入短期記憶區,這樣還不夠。還需要一個「固化(consolidation)」的過程,讓它變成長期記憶才行(註:一般人的固化記憶技巧可能是唸十遍,但世宜老師說要搭配意義理解才更有效果)。

那即永恆!使用軟體哪還需要「固化」這個步驟。還沒按儲存,它就幫你永久保存,還上傳到雲端。這樣看來,這個軟體用的熟練,的確就像是大腦裝上強化的外掛軟體一樣。

於是我思考:既然重聽者有助聽器、近視者有眼鏡,為什麼失智者,不能戴上大腦的外掛軟體呢?


失智者的 Evernote 人生,這是一位病友描述 Evernote 如何幫助他,盡可能享受他原有的生活樂趣。他原本熱愛閱讀,過去會剪貼搜集報章雜誌當中有興趣的內容,但這些資料的去處往往是箱子的深處,很少能再找出來看。在罹患失智症後,他用 Evernote 掃瞄資料、設定關鍵字標籤、輕鬆使用關鍵字搜尋提取、回味這些內容、幫助他當個部落客。

當然,如果你曾經給失智症患者考試,要他記住三個名詞,五分鐘之後再說出來。結果他可能會說:「咦?剛才有出題嗎?」也就是說,不只是內容忘記,連曾經有這回事都忘了。

所以這位使用者特別強調 Evernote 的一項功能:當你使用一份筆記時,它會「主動連結」顯示其他三項「關聯記事」。那些被拋棄、被遺忘的筆記,靠著這項功能才得以重現天日,真替那些筆記感動啊。

腦傷者的 Evernote 生存術,則是另一篇勵志的故事,也登上 Evernote 官方部落格。基本上,腦傷讓他很難形成新的長期記憶,所以新朋友寫信給他時,他就用 Evernote 輕鬆找到對方的身份、曾經互動的內容、交流的歷程。靠著軟體,他才能夠把足夠的細節留住,交給下一刻的自己接棒,也才能讓完整的思考延續下去,甚至創建網站來幫助其他腦部外傷的朋友。


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。我相信熟悉智慧型手機的一代人,自然而然會利用各種數位工具來迎接自己的老年生活。但何不「現在」就讓尚未退化的長輩,去學習享受這些大腦「開外掛」的好處?何不針對老年人量身訂做,讓「外掛」功能愈來愈適合他們學習使用?

註:亮亮老師 就提供了一個點子,把 Evernote「搜尋提取」資料的機制,整合 siri 語音系統(註:其實siri已經可以回答失智者「我是誰」這樣的問題了)。讓老人家問手機「看醫生」時,手機可以回答他「下週一回診,上次那個醫生的照片長這樣,今天要吃這些藥」並且把上次自己錄製「抱怨醫生的錄音檔」叫出來聽。希望不久的未來,這些都能實現。

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

歐洲人擁有多語能力的祕鑰 – 聽講心得



這場演講的心得,我最想要分享最後一張slide(感謝老師同意讓我破梗),因為它完美地貫串了整場演講的主題 – 歐洲人擁有多語能力的秘鑰到底是什麼?答案就在畫面上,它寫的是芬蘭語的「聖誕快樂」!

為什麼會寫這句話呢?

原來,世宜老師喜歡芬蘭的聖誕老人村,她「就是想要」學習芬蘭語的聖誕快樂要怎麼說,她學會了以後想送給大家。

靠著「就是想要」,許多歐洲人成功地掌握了多種語言溝通的能力。

換句話說,世宜老師的語言教育理念,正是回到學習最重要的本質 – 「興趣」。人最有興趣的就是「自己想要的生活」,想吃什麼?想用什麼?想要看什麼、聽什麼?強烈的本能不停驅動自己;只要一有機會,我們都很願意抽出更多時間精力,來追求這些「興趣」。

把「生活」和「語言學習」一結合,威力無窮。為了買東西看標示、為了和法國人談戀愛、為了在餐廳點餐、為了去隔壁法語地區渡假......生活當中太多太多「想要」。為了達到目的,大家可以自然而然、開開心心去把「用得上」的那句話學會。

這次終於見到老師的盧山真面目,但感受更深的是老師有點勁爆的發言。與大家分享三個「世宜老師說」。

(1)世宜老師說,學語言就是要「膚淺」。

臺灣人總是競競業業,可能為了考試、為了留學、為了想要把歐洲教育理念引進臺灣......種種遠大的理想,所以去「學習外語」。結果,經常過於痛苦,全盤放棄。

選語言教材,就選「字少」、「圖多」、「賞心」、「悅目」。就像談戀愛一樣,滿意彼此的外貌,下一步就能更順利。

(2)世宜老師說,學語言就是要「無恥」。

臺灣人學外語的另一個特色是,怕犯錯,不敢講;動詞變化考滿分,口語溝通不及格。有位朋友提問時,執著認為發音要標準、漂亮。另一位朋友問說,學背單字,是否要同一個字重覆念很多遍。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,不需要,千萬不要!

學西班牙人,大膽、無恥、放膽講。發音不標準沒關係,書寫拼字錯沒關係,就是給他拼命講。別人聽不懂你的口音,是他的責任!而單字還是要在句子當中學,把整個句子拿出來練習講,才算是學到一個單字嘛!

(3)世宜老師說,訂計畫就是要「切細」(註:其實老師的用詞好像是,目標要夠小、夠黑暗)。

我想看懂這部法語影集,就先去找到最有興趣的部份:男女主角調情的時候,到底在說些什麼(好像可以更黑暗XD)?每天學十分鐘就好,每星期學會一句法語找個人實際說出來就好。小目標成功,簡單獲得成就感,就能激勵自己,訂定下一個目標,繼續前進。

有位朋友(就是我啦)提問,是否要極端地鎖住MOD電視,只留下無字幕的外語頻道,你看,馬上就是把目標訂太大的例子,千萬不要!聽完一整場演講,還是舊觀念就太可惜了!



最後我常在想,為何新思惟找上黃世宜老師?我想是因為,她能突破框架,舊中取新。感謝老師的顛覆!

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

俄羅斯大媽的健康


霸氣俄國大媽 戰鬥民族一肩扛

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opl/201410050033-1.aspx

失控的撙節提到,在俄國青年男性大量死亡(飲酒相關疾病和傷害)。那轉往另一個方向看,女性的健康不曉得產生了什麼變化?(說不定,運動量大增,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生率下降?)

俄國的經濟大蕭條,的確提供全世界一個很難得的機會,去觀察極大規模的「上帝的實驗」,看看蘇俄分裂出來這些國家在復甦過程當中,不同政策引發「國民健康」產生什麼不同的變化。

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

羅輯思維語音–貪官上任記

http://www.ljsw.cc/thread-1723-1-1.html
2014/10/01的語音內容。

韋伯說的價值理性(強調動機純正、不管結果為何)、工具理性(強調欲達目的、不擇手段),這是否恰好對應到絕對論(categoricalism)、結果論(consequentialism)呢?

這篇文章當中,明知是貪官,但是利用他的能力可以獲得更多(或許是全社會的)利益,遠超過他個人貪污的金額。這裡就呼應到工具理性、結果論,而既然重視的結果是追求最多人的最大利益 – 「平定戰爭讓大家都受惠」,自然就要重視成本效益了。

如果天真地想要兼顧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,是否可以這樣做呢?先設定一個足夠高的獎金,平亂成功後再給予獎勵(以符合動機純正),嚴密防範貪污(以避免不良動機),最後成功平定戰爭(達到想要的目的結果)。當然世事沒有那麼簡單,發放巨額獎金一定有反對聲浪,貪污可能防堵不了,戰爭也不一定會勝利。


PS.另外看到一個網頁,用概念流程圖來表現絕對論、結果論,蠻不錯的。
http://140.118.9.79/management/%E6%AD%A3%E7%BE%A9%E6%80%9D%E8%BE%A8_%E9%9B%BB%E8%BB%8A%E5%95%8F%E9%A1%8C.html